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华山村曾是当年镇江抗日基地之一,至今仍留存着不少鲜活动人的抗日故事和历史遗迹。它们大多静默在无声的荒草中,华山村的“活地图”解小祥,带领我们穿行在华山村古村老屋里,去寻找那些不能淡去的记忆。
当年,鬼子刺刀架在他母亲脖颈上
解小祥,华山村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位业余文保员,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是位抗日战士。解小祥今年78岁,1938年的时候,他只有1岁,父亲的事是伯父后来跟他说的。解小祥当时住在葛村。一天,日本鬼子进村了,他们知道解小祥的父亲解建坤是保长,准备抓他带路挨家挨户逼迫群众交粮交草。解建坤当保长是经过管文蔚领导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同意的,他经常征集粮草并搜集情报提供给新四军。
“当时,鬼子的刺刀就架在我母亲的脖颈上,要我娘说出父亲的下落,嘴里还‘死啦、死啦的’。”说起这一切时,解小祥有些激动,举起双手给我们比划着。“那时,幸亏我伯父也在家,他见过大世面,曾在北伐战争中做过营长,后来眼睛给炮弹弄瞎了,但他知道屋里发生的一切。当时伯父非常冷静,也很沉着,他向鬼子兵喊道:“不能杀,不能杀,有娃呢!”日本兵看看这个架势,盯着这位瞎了眼的老人,再看看母亲手里抱着的娃,终于悻悻地掉头走了。就这样,“娘的命和我的命,才保住了。你想想,如果当时日本兵把我娘杀了,我肯定也活不成了。”解小祥说。抗战胜利后,解建坤继续参加革命工作,不幸于194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解建坤被评为革命烈士。
青皮石上,累累弹痕铭刻日军疯狂
解小祥他带着我们走街穿巷,寻访老人,寻找快要丢失的抗战记忆。“杨正荣家好像有块青皮石,我听他说起过一次,就在他家的院子里,上面有不少日本兵机枪弹孔的痕迹”。
杨正荣的家就在华山村“举人门”的附近。解小祥叫开门后,向他问起那块青皮石的下落。杨正荣看到我们来找石头,也很兴奋,将我们带到了后院,可哪有青皮石的影子呢?杨正荣看大家都在疑惑,拿了把铁锹出来,开始在后门口的地下挖了起来。杨正荣边挖边跟大家解释,原来,他害怕有人打这块青皮石的主意,将这块原来举人门天井中的青皮石,移到了家中后院门口埋了起来。几铲子下去一挖,石头就看到了。“你看看,这些都是日本兵机枪弹孔的痕迹。”杨正荣用手指着青皮石上的一个个小坑说。凑近看,果然,青皮石上不仅有一个个小坑,还有不少枪弹的划痕。
杨正荣今年76岁,他听老人们说过,是当时日本兵用机枪扫,子弹落到了天井中的这块大青皮石上。那么,当时日本兵为什么会对这里扫射呢?解小祥表示,可能是因为这里离山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旧址)很近,日本兵才会来到这里搜查。
断壁残垣,诉说着侵略者的凶残
至今,华山村仍保留有不少遭日本兵当年焚毁的遗迹,这些断壁残垣诉说着一部悲壮的抗战史。华山村古老的龙脊街,南北长约500米,据称始建于南朝的千年古街。
解小祥介绍,华山村龙脊街的北侧入口处就是张王庙的券门,而张王庙就是一处典型的抗日遗迹。张王庙传说是为了祭奠夏禹手下大将张勃在华山治水殉职而兴建的。华山张王庙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为东乡第一大庙,被列在茅山、圌山诸庙之首,香火盛极一时。但我们环顾四周,所能看到的只有庙宇数间,残壁几段。解小祥说,他早年听比他大20岁的离休干部王冰介绍,1937年12月镇江沦陷后,张王庙是被驻扎在丹阳埤城的日寇久保田部队焚毁的。当时,日寇在枪杀了8名当地居民后,一把大火烧了张王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连十里外的姚家桥都能看到。看过张王庙,解小祥又带我们去看“举人门”:“这是杨元盛中举发迹后在家乡建造的。现在,只保留着原先前一进房子的后檐墙,而其他两进房屋已经被日本鬼子烧掉,否则还要壮观。”果然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举人门”砖雕墙采用多层次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雕刻手法,雕着“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喜鹊登枝”“鲤鱼跳龙门”等喜庆吉祥图案,具有典型的明、清江南民居砖雕特色。“都是日本兵作的孽啊!如今三进大宅只留下一墙可观。”
(镇江新区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