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
好像就是个约定,每次来到这青青的山岗,天空总飘忽着雨丝,雾岚袭上山顶,远近一片灰色。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祭拜抗战中新四军挺进江南后不久发生在家乡那场规模较大的血战,以及牺牲的那位年轻的最高领导———新四军老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和他长眠在此70多年的战友。
江南的春天总是那么花红水碧,岚影沉浮,霞光掩映。一旦大地母亲遭到外敌入侵的铁蹄蹂躏时,优秀的中华儿女视死如归,甘洒热血。自新四军弯弓射日到江南,取得韦岗伏击战、火烧新丰火车站、夜袭句容县城等一连串大捷,恼羞成怒的日寇于1939年3月7日凌晨,纠集数千步骑兵合击包围新四军一支队老二团宿营地镇江县上、下会村进行疯狂的反扑,作为其中的一场战斗,白石山突围战被时间深深地烙进史料中,灿然生辉,永远鲜活。
就是这里,位于上、下会村西北八公里处属句容县白兔镇境内的白石山,当初海拔有119米,经过时空隧道的磨砺,不断被削平开挖,如今只剩下长满青青不知名野树野花的低矮山岗,一条村级柏油马路热闹地穿山而过,道路两旁是村庄和现代化厂房,四周田畴阡陌,沟壑纵横,这是一个曾被枪声撕裂又被枪声敲打得坚强深沉的山岗。少年时期,每个清明节,老师都会组织学生抬着花圈,胸佩白花,排着长长的队伍,迎着金黄的油菜花步行十余里到句容县郑庠村去祭扫肖国生烈士墓。印象中肖国生烈士墓建在山坡上,用水泥堆砌呈圆形,占地面积不大,四周栽满青松翠柏,显得庄重肃穆。每次祭扫时,都有位新四军老战士站在黑压压的祭扫队伍前,向大家讲叙那场突围战的详细场景,以及新四军在江南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眼前白云低垂,绿油油的庄稼旺盛喜人,祖国可爱的花朵们佩戴鲜艳的红领巾活泼可爱。但是1939年春天,鲜血却把大地染成赤红。老人的表情不无凝重:突围战中每隔一段距离都有倒下的新四军战士,他们大多是由南方八省红军战士组建起来的抗日游击健儿,都是宝贵的革命火种。他们都非常年轻啊,肖国生牺牲时不过22岁,就倒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老人或许就是那场战斗的亲历者,不然怎会把大多英烈的音容面貌、甚至倒地的瞬间描绘得如此真实。史料记载,1939年3月7日,连遭新四军痛击的日军不甘失败,纠集千余兵力,突袭包围新四军二团驻地,在生死关头,肖国生强烈要求留下掩护部队突围,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无畏,从黎明打到黄昏,毙日军56人,伤43人。而身为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率领战士在第八次反击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上、下会战斗是新四军挺进茅山地区后,第一次大规模反包围战,其中肖国生是新四军第一个在作战中牺牲的团级领导干部。1952年,句容县人民政府在白兔镇北10公里的郑庠自然村北,建肖国生烈士墓,双墓并立,墓前建高1.5米纪念碑,上刻“浩气参天”四个大字,纪念碑背面刻有碑文。
这些前赴后继的场景阵容像一群浮雕在我的脑海里矗立。他们在眼前冲杀呐喊,他们目光如炬震撼灵动,他们把血肉融进用生命守卫的土地,把魂魄寄存给了那片山岗烟霞。他们就是山岗上年年红遍的红杜鹃,在风雨中怒放再生。
上、下会战斗后,数千名群众在家乡两次聚会沉痛追悼肖国生,饮泣声一片。陈毅司令员在撰写的悼文中写道:茅山的风雪,长江的波涛,都在追悼我们的抗战英雄,我们应该以更大勇气来继承他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