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青 冬芗
人是生活在时间之中,生活在不断的连续之中。”这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其实,对于生命的此种感悟,并非是现代这位老外的首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孔丘老先生就曾站在河边上,仰观俯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于是,人们便找了个标志物———“年轮”,用来形象地展示它的存在。譬如,你看了树的横截面,数了年轮便可知这树的年纪。每圈年轮,既反映了植物的生长年代,也反映出当时的生长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人生的年轮,但是,只属于刘生华的那一圈圈年轮,却显得格外特别。
不信,你先看这一圈,这应该是刘生华人生的第22圈年轮,时间定格在1985年。
这一年,是刘生华参军入伍的第四个年头。年初,若不是南疆战事,他应该刚脱下军装,回到梦里故乡,正同家人忙年呢。然而,为了保卫边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他和战友们日夜兼程,奔赴腥风血雨的前线。就在这一年,“115”这个数字和七个人的名字,刀镌火烙在他的心坎,永不磨灭,成为他一辈子前行的动力源泉。虽然《凯旋在子夜》感人肺腑,令人泪奔,但在刘生华看来实在太平淡,因为真实的战场远比电视剧血腥残酷,战友们的壮烈那才是惊天地、泣鬼神。前沿阵地,每抓一把土都能数出十几枚弹片,每平方米落弹200多发,山岭成一片焦土。1月15日清晨7点,班长刘生华奉命带领他的四班增援142号阵地,打通被敌人控制的生命通道。全班8人,途中副班长王玉亮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刘生华一行强忍悲痛,在雾团和炮火硝烟的掩护下快速突进。负伤的刘生华冲锋在前,崔海康、史龙旗紧随其后,十分钟后,眼看着距离142阵地仅有20米远。烟雾使敌我双方辩识不清,他们三人从敌人的机枪上面跨过,冲进天然掩体。岂料,雾团飘过,敌人警醒,后面跟过来的战友完全暴露在敌人射击视线之内。三人立即用手中的冲锋枪、手榴弹、火箭筒朝敌人射击,无奈受地形限制,火力支援难以到位,加上战友处于下坡又无掩体,个个身负重伤。当敌人围上前时,王伟侠、董德明、张长艳、张国胜四位英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眼见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壮烈牺牲,刘生华他们心如刀绞、义愤填膺!与敌人对抗到天黑,他们借着夜幕,将一发发火箭弹射向敌人掩体,崩塌的岩石砸哑了敌人机枪,仇恨的子弹全歼了逃窜之敌,生命通道终于打通!战后,刘生华和崔海康被评为一等功臣,史龙旗被评为二等功臣。刘生华始终坚持说,他这枚军功章应该属于5位牺牲的英烈,属于四班全体战友,属于他的“硬骨头六连”。
你再看这一圈,这应该是刘生华人生的第27圈年轮,时间定格在1989年。
这一年,是刘生华退伍后的第五个年头。1985年底,刘生华挟着战场的硝烟,告别军营,被分配到丹徒县印刷厂拣字车间当徒工。一时间,舆论大哗:“浴血拼战一等功,回乡当个学徒工?”“让英勇杀敌的枪炮手拣字,大材小用!”刘生华并不认同这种种说法,他开始思索一个人生命题,这是每位功臣皆会遇到但并非每人都能正确解答的命题:“荣誉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军功章永放光彩?”这个命题,令他常常彻夜难眠,他拿出珍藏的军功章默默凝视,班里牺牲了的五位战友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他终于在同战友的心灵对话中彻悟:“荣誉的含义就是义务。一切荣誉只属于过去,只有继续不断地前进,才可使荣誉永放光彩;如果一旦罢手,就会像一套久遭搁置的生锈的铠甲,谁也不记得它往日的功勋,弄不好还有可能沦为世人揶揄的资料。”刘生华从迷茫中寻到方向,他虚心苦学,熟背字盘,很快练成业务能手,继而成为车间主任,排字车间被打造成全厂先进集体;他带领团员青年、基干民兵,抵制“一切向钱看”的妖风,哪里困难哪里上,义务突击传美名,当厂里停电时,他们每天挑八十多担井水送上十多米高的蓄水池,确保食堂和职工使用;当他获知有人退伍后以功臣自居、向组织伸手要这要那时,他现身说法,鼓励战友珍惜荣誉,再作贡献;他还到有实际生活困难的战友家,促膝谈心,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帮着排忧解难……刘生华的努力,获得群众称赞,他被选举为丹徒县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1989年被评为镇江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个人、1990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退伍军人。
还有这一圈,这应该是刘生华人生的第45圈年轮,时间定格在2006年。
这一年,已是刘生华调任丹徒区工业资产管理总公司工作的第十七个年头,也是他担任总公司副总经理后负责公司信访接待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当初,有人拟了副对联送他:“骂声哭声埋怨声,声声煎熬;烦事难事窝囊事,事事虐心。横批:不是人干的活。”刘生华的家人也有怨言,劝他找找领导反映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调个轻松些的岗位。刘生华想,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是政府与群众的纽带,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组织上将这副重担交给自己,是信任更是责任,应当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无条件服从,像进印刷厂时那样从头学起。十多年来,他接待来访群众近两万人次,几乎天天都要和上访群众打交道,时时都要直面和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为了动员职工参加医保,他苦口婆心,情理感人,大病初愈的职工送来“人民政府为人民”的锦旗;为帮患病职工办理病退手续,他辛苦奔波数十次,与多个部门联系磋商,终于赶在除夕这天将病退证送到困难女工家中,被称为“职工的贴心人”;那年,高温酷暑,有家困难企业因欠费停水停电,数百工人愤怒上街,堵塞交通,群体事件一触即发。他不推不避,不顾衣衫扯烂、满脸汗水,迎着人流登高疾呼,凭藉平日积累的威信,平息了事态;那回,他手术后刚出院,尽管被上访者整整围堵十多个小时,不让吃饭不让上厕所,但是他依然不恼不怒,嗓子嘶哑地耐心做工作;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天,丹徒区召开特殊贡献奖表彰大会,宣读到他名字的时候,两天两夜没合眼的他正睡熟在从北京返回镇江的列车上。他的名字一次再一次出现在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榜上。
……
时间如流水,不舍昼夜。时间已在刘生华的人生中留下54圈年轮。刘生华指着装得满满两马夹塑料袋的奖章、奖状、荣誉证书和刊载他事迹的报纸杂志说:“留着这些,是为了激励自己。因为,每份荣誉都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崭新起点,都是自己攀登心灵境界的台阶。面对死去的战友,我于心无愧;回忆往事,此生无憾。”
丹徒区双拥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