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军地围绕强国强军之要常态化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纪实
刘晓平 朱湘威 万臻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位于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江苏省镇江市的北固山巅,它是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名片。
伴随着跨越发展的铿锵足音,镇江军民围绕强国强军之要,醮满真情地绘就双拥新画卷,促进了地方生产力发展和驻军战斗力提高,6块“全国双拥模范城”金牌,成为新时期富国强军的城市名片。
思路决定出路,围绕强国强军梦赋予双拥工作时代内涵
1994年,镇江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该市第一个国家级荣誉。如何珍惜和保持荣誉,1996年12月,在该市军政军民座谈会上,军地双方形成了共识:围绕富国强军大局,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思路,实现双拥双赢。
1997年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先后按照“双拥无淡季、无死角、争一流”、“人人有责、处处有情、事事依法”、“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响”的创建思路,在全市军民中形成了“双拥我有责、双拥我光荣”的社会理念。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曹寅告诉记者,2004年,为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他们及时提出了“共谋打赢、共促发展、同攀新高”的新思路,地方支持部队建设的合力进一步聚焦做好军事斗争准备。2012年,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上提出“全面融合、全面提升”的双拥新要求。这些具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得到全市军民的广泛响应和实施。
有了决策、思路,更需要抓落实的力度。该市先后制定了“ 市委常委、副市长双拥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在分管范围内确保双拥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和各类“军”字头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了“市委常委、副市长部队联系点制度”、“军地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在军地之间架起“绿色通道”,及时研究解决双向需求问题。该市每半年由市委书记、市长主持一次双拥工作述职报告会,市人大每季度对双拥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和督查,市委和市政府实施综合表彰,都将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2001年,有9个单位因没有及时完成随军家属安置任务,与年度政府“特别贡献奖”失之交臂。
行动源于心动,围绕强国强军梦营造人人参与思想共识
在镇江,有一支5000多人的双拥志愿者队伍,他们中间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教师、法官、医生、部队官兵,也有离退休人员、普通工人和青少年学生。他们根据自身特长和技能,分别组建了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等68支双拥服务队,常年坚持为驻军部队、军烈属排忧解难,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开展军民文化联谊活动等,成为镇江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据军分区政委宋建新介绍,为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双拥工作氛围,近年来,镇江市军地双方坚持以培塑大国防观为抓手,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让广大干群心有“国安才能家安”、“国强才能民富”的现实体悟。
针对部分年轻干部缺少国防实践活动的实际,市委、市政府以“领导干部新知识讲座”等为载体,每年坚持邀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的专家学者,给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讲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意义。各级党校组织干部进修轮训时,都开设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市及辖市区每年都组织公务员开展一至两次军训活动。
在镇江,全市各高速公路出口处、市区主干道都设置了“关心军队就是关心自己,爱护驻军就是爱护镇江”、“拥军爱民、双拥双赢”等内容的大型永久性双拥宣传牌;公共广场的电子屏幕时刻滚动播映着双拥公益广告;车站、商场、医院等公共“窗口”,“军人优先”的牌子分外引人注目;各新闻媒体都开设了双拥专题专栏,形成了“有固定时间、固定版面、固定波段、固定频道”的“四有”格局;市和辖市区政府网站都开设了国防教育和双拥专栏;37个国防教育基地和10个红色旅游景点免费对外开放。
全市上下建立了86个“双拥工作站”、43个“双拥示范点”、36个行业“双拥协会”、120个双拥宣传阵地,开通了58条“双拥热线电话”和“涉军维权专线”。京口区在所有社区都建立了“双拥百米宣传长廊”,润州区建立了江苏首个“双拥一条街”。这一切,让镇江人时时处处置身于双拥热潮中。
实招更须实干,围绕强国强军梦力促军民融合式发展
“官兵们盼的,就是我们要办的”、“作眼军地所需,奉献自己所能”,成为镇江双拥工作求真务实的生动写照。
镇江是一座“兵城”,“军”字头安置任务成为关注的热点。2009年起,市委、市政府对转业干部安置实行“积分考核、双向选择”改革,团以上转业干部全部进部委办局领导班子,营以下转业干部90%以上进公务员队伍。“政府下指标,岗位送军营”,连续16年实行政府指令性安置,使1750多名随军家属安居乐业。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向部队倾斜,为军人子女就学精选了14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
积极探索融合式发展新路,使双拥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市委副书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茂川告诉记者,该市按照集约使用力量、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把部队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城市改造、通信设施建设、深水港港扩建等工程,先后为驻军部队修建了17条营区通往高速公路的道路,军地合建专用加密光缆线路420多公里。同时,以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目标,统筹军民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防科技、民用技术双向转移与产业化,培育壮大军民结合优势产业,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军民两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种车辆等新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丹阳市还创建了全国首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成为江苏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去年“八一”,中央军委副主席、原空军司令员许其亮和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亲自为丹阳市授牌。
为支持驻军部队信息化建设,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他们依托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教育资源,为驻军建立了10个高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组织10所院校、科研单位与驻军部队开展结队共建,采取定向培养和普及教育的方法,先后为部队培养了500多名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和9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在沪宁高速公路镇江支线两侧,有一片长21公里、占地1000余亩的“双拥林”,这是驻镇江部队官兵用三年时间为第二故乡浇灌出的一幅美丽画卷。
在高标准落实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四个文明建设,为富民强市聚智献力,已成为驻军官兵的自觉行动。去年7月,军分区组织14家驻军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成功开展铁路事故救援演练,深受地方领导称赞。驻军105个连队和近邻的121个村、社区结对,帮助创建优美村,全部通过国家级生态考核。300多名团以上干部全部参与结对帮扶重点困难户,使453户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特点酿造亮点,围绕强国强军梦打造双赢优质精品工程
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经济工作如此,双拥工作也是如此。镇江军地双方始终以高人一筹的追求,不断打造双拥工作新特色。
连续20年在春节军政军民座谈会上互签责任书,每年互办20件实事,做到形式一贯,内容常新。军地双方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人力60多万人次,结办了400实事。市委、市政府还每3年组织市民评选1次“最佳实事”,表彰互办实事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连续20年实施优抚对象致富工程。创办各类致富基地56个,扶持项目130多个,使689户重点优抚对象人均收入与当地同样、生活水平与当地同等、迈入小康与当地同步。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优抚医疗网络,实现全覆盖保障,两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用于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费用达1580万元。全市各级还针对优待金发放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全部由财政负担的新情况,采取缓发干部工资、压缩其他支出等办法,确保各类抚恤补助优待金 “一户不漏、一分不少、一天不拖”。
连续20年开展“军地双奉献”活动。由驻军部队援建的35项水利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民生工程全部竣工,对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巨大作用。以359医院为主体,加上建制团营以上卫生所、院校的医院、干休所的军医等组成的近百支医疗队,不定期到城乡各地巡诊,受到群众的好评。同时,地方30余项科研成果在驻军部队推广使用,加快了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连续20年开展争当“拥军好公民”活动。全市以“国防观念强、自身素质高、拥军贡献大、优属有功劳”为标准,深入开展争当“拥军好公民”活动,所有“拥军好公民”都披红戴花上“光荣榜”,办事迹巡回展,全市已有3500多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拥军人光荣、拥军我有责”的社会理念广泛形成。
“军地议事园”等一批双拥新模式势头喜人。2001年以来,在坚持市委常委议军制度的基础上,着眼双拥工作新形势需要,在各级双拥办设立“军地议事园”议事中心,同时在驻区部队设立议事点,军地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定期、不定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一事一议”现场会审,使军分区国防园、镇江边防站、预备役团、消防支队、军粮供应站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拥军工程相继落成,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在镇江,有一条“双拥高速公路”,驻镇部队官兵手中都有市四套班子领导的办公室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这些电话、手机,24小时“全天候”对部队官兵开放。对官兵提出的问题,小问题解决不过周,大问题解决不出月,官兵们深深地被“零距离”接触所感动。
奔腾的长江,逶迤的大运河,在镇江挽臂相会,在镇江欢腾相拥,赋予镇江真山真水。勇立潮头,踏浪逐歌,历史与现实交融,光荣与责任激荡,军心民心,两心相映,带来了镇江的腾飞和振兴。军力民力,两力对接,带来了驻军部队战斗力的提升。